医院资讯

【喜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多人获评同济大学医学院2023年度”同医最美人物“

2023-10-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营造尊医重教的良好风尚,积极弘扬同济医科优秀传统,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的精神内核,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展了2023 年度“同医最美人物”评选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典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冬、杨长青、李健、车娜分别荣获“最美师德师风优秀教师”“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管理者”荣誉称号。


最美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李冬

 李冬教授指导学生检测样本.jpg

李冬,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检验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检验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临床康复“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上海市“十佳医技”提名奖、同济大学“十佳医务青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优秀人才“杰出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身正为范,潜心育人

“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做人、做学问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李冬教授在每年例行研究生新生进入课题组的第一次组会上都会这么说。这是李冬老师培养学生的育人准则,也是他工作、治学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临床、科研、行政并重的医生,李冬教授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不松懈对学生科研进展的关注,不应付任何一堂课程教学。他承担本科生《诊断学综合》教学任务,他的授课内容字字斟酌、反复修改,课堂上旁征博引,既注意本科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又与时俱进,融入最新检验进展。近年来他承担1项同济大学实验教学改革课题,负责同济大学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课题,主编1部人卫版教材《临床实验室自动化与质量管理》。各类本科生教学任务逾百,历年来专家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均为优秀。

李冬教授研究生教学成绩斐然,培养硕、博研究生18名,推送研究生海外留学4人次。李冬教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是关爱备至。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在读期间曾荣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等荣誉共计9人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年会、东方检验年会等国内会议上进行口头发言,获得上海医学会检验分会“优秀青年科研成绩奖”、“优秀论文奖”等10余次。其中,商安全博士连续三年(2019-2021年)蝉联“优秀青年科研成绩奖”一等奖,创协会历史。


精医为民,树学科标杆

李冬教授说,他的医学生涯是伴随中国的医学检验学科发展而成长的,从医学检验专业到检验医学专业,从单纯提供数据到为临床提供建议和判断,从最初的3大常规到600多项检测项目。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精准检验的大时代。

作为检验科学科带头人,李冬教授带领科室获批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创立“一站式检验服务”,开设全国第一家患者体验式学堂——“同济检验开放日”活动,国内首创 “预制条形码检验信息系统”,开发“24小时不间断自助取单系统”、“报告延时预警、危急值报警系统”、“标本周转监控系统”、“气动传输系统”、“样本分拣系统”“新冠核酸检测辅助系统”等便民利民措施,受到多次表彰和奖励,成为上海市医院检验科标杆。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着力对流程、信息系统、人员、流程、设备进行优化,使核酸检测实验室核酸日检测能力超1万份,发热病人最快70分钟报告,普通病人缩短至4小时报告,做到24小时检测,当天采样当天报告。带领核酸检测实验室,累计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超200余万份,圆满完成多项紧急核酸检测支援;为同济大学疫情防控、助力上海市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贡献,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创新驱动,领学术前沿

李冬教授硕士、博士期间曾在上海交大瑞金血研所、德国SAARLAND大学接受科研训练。他对科研工作满腔热忱,在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他坚持每周1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跟年轻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火花”,他自己也不断学习充电,接受新知识。李冬教授重视合作交流,选送多名青年教师赴德国萨尔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交流培训。其团队近三年获批国自然项目9项,其中所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生获批4项国自然青年基金。带领的研究生团队近三年发表SCI 22篇,最高影响因子41.1分,其中2020年发表在的论著获2022年ESI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此外还发表中华系列文章10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编专著2部,参编6部。李冬教授也曾以主要完成人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三等奖等奖项。



最美科技工作者

杨长青

 杨长青-科研-实验室.jpg

在学生眼中,他是不苟言笑,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的“杨老师”;在患者眼中,他又是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杨医生”;在同事眼中,他是兢兢业业,宽和待人的“杨主任”,他就是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杨长青教授。


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提升科室综合水平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杨长青教授一直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对待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待学生严慈相济;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正是这样的工作态度,使得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在他的带领下,医疗水平、教学成果、科研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2018年,随着杨长青主任带头申报的“门静脉压力无创精准检测项目”获批,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从院级重点学科一跃上升至上海市级重点专科。目前科室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重点项目2项),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两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22篇。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5项。杨长青教授时长说“青年医生才是科室发展的未来”。遵循着这句教诲,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青年医生,获批了“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的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杨帆青年人才”、“上海市医苑新星”等一系列人才计划。


始于临床  回馈临床

杨长青教授聚焦于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临床以胃、肠、肝、胆、胰等疾病的诊治为特长,在慢性肝病门脉高压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众所周知,我国是肝病大国,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也是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国际上门静脉压力检测的金标准是HVPG(经颈静脉肝静脉压力检测),但这是有创性的检测,且费用较大。有没有一种可以精准、无创检测门静脉压力的方法呢 ? 基于这个临床问题,杨长青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上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及上海市申康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与同济大学流体力学专家合作,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了一款精准无创检测门静脉压力的软件,该软件目前经过优化已是2.0版本,并已获得国家颁发的软件著作权。经过200余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对照,该软件的准确率达90%。有效的解决了门脉压力检测的问题。


潜心基础研究  拓展学术影响

肝损伤是众多肝脏疾病的起点,因此往往是肝脏领域突破性研究的发源地。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最常见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也是全球目前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中国大陆的DILI疾病负担逐年增加,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阐明DILI的核心发病机制,以寻找关键药物干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杨长青教授团队利用多组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首次发现原癌基因Mas1编码的G蛋白偶联受体Mas可通过上调脂噬和脂肪酸氧化水平在DILI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并深度揭示了Mas信号在 DILI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及核心机制,为药物干预新靶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为了直观地展示Mas对炎症细胞的调控作用,杨长青教授团队利用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自适应扫描光场显微镜(digital adaptive optics scanning lightfield mutual iterative tomography, DAOSLIMIT),以超高时空分辨率生动呈现了急性DILI进程中,小鼠肝内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运动轨迹,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DILI进程中哺乳动物活体肝脏内连续数小时的毫秒级高速持续观测,为揭示哺乳动物活体多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路径,该研究结果,已于2023年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中科院一区Top,IF 30.08)。同期配发的编辑述评称赞该研究扩展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是DILI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可为未来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书写新的愿景。




最美医务工作者

李健

 李健援助新疆克拉玛依,为油田职工义诊.jpg

李健同志爱党敬业,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廉洁行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第一时间支援发热门诊,两次写请战书。2022年春夏之交,他作为上海市卫健委派驻北新泾方舱唯一一位医疗专家,支援上海市司法系统抗疫工作,圆满完成了司法部下达的三个零的政治任务。去年八月,受医院指派,担任同济医院上海援琼医疗队队长,带领40名队员,参加三亚第四方舱抗疫工作。  


浴火重生,万里鹏程

去年十月,李健作为同济医院上海援疆医疗队队长,带领18名队员,赴北疆昌吉参加方舱工作、胜利后又转战南疆喀什。战酷暑斗严寒。返沪后,立即投身同济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战斗在急诊抢救室第一线,随后又根据医院的安排,开设了老年科三组临时应急病区。收治大量的急诊肺炎患者,从容应对各种急危重症,使绝大部分患者转危为安。为打赢同济医院保卫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23年创建同济医院党员示范岗。


戮力同心,砥砺前行

李健自2010年担任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十三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追求精湛的医术。他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对疑难、危重的临床病例,善于积累总结。同时,他不断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及少见病的确诊率,他擅长处理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代谢疾病和失眠。担任科室带组组长,努力完成各项医疗指标,特别是危重抢救、CMI值、在全院均名列前茅。担任科室MDT秘书,遇到疑难病例,主动组织MDT,为患者诊疗。连续两次担任“三甲复评”质控员,是同济医院唯一一名干保VIP随队医生。

他积极参加全国及上海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的学术活动,主动参加交流,多次获奖。通过学习,提升诊疗含金量。开展“老年综合评估”这一核心技术和睡眠相关的新技术:“睡眠评估”、“睡眠监测”、“睡眠治疗”、“睡眠科普”,提供一条龙服务,让患者真正获益。


同舟共济,泰山能移

李健投身科研,他主持上海市科委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干保局级课题1项,还参与国自然项目2项,均已结题。他还主要负责教育部和上海教委联合下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推广项目,可支配经费375万元。近年来,他发表医学论著十余篇,部分被SCI收录。通过审批的专利五项。主编医学科普专著一部,参编医学教材一部,主办上海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重视健康科普教育, 参加上海电台、电视台、同济医院、喜马拉雅平台的科普活动。三次方舱抗疫过程中,均重视舱内科普,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事半功倍。年底,被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市总工会评为“上海市健康达人”。

李健还热爱教学工作,他担任上海市全科学会教育培训学组委员。承担了本院规培医师和南翔社区的全科医师的带教工作,精心为规培医生准备 小讲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2018年获硕导招生资格,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表现优秀,独立发表论著,顺利毕业,并多次在全市、全校各种比赛中获奖。同时,他还在同济大学开设三门通识课。

2023年4月以来,李健来到新疆克拉玛依中心医院开展援疆工作,任院长助理、全科医学中心及老年医学科主任,他积极投身医院及科室建设,开展市级新技术/新项目4项,完成SCI论文三篇,参加各种巡诊、义诊、讲座、培训,将上海医生的足迹留在北疆四地五师土地上。




最美管理者

车娜

车娜--教学.jpg

车娜于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留院工作至今23年,从一名普通的小医生,成长为一名普通的管理者,一直从事的都是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但在这些看似普通、平凡近乎琐碎的工作中,她却甘之如饴,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医院的发展融合,聚焦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中持续追寻内心的满足,创造属于自己的“非凡”。


16年临床一线经历,助力管理能力

2016年之前,作为一名普通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兢兢业业的门诊、病房、急诊、手术是车娜的主要任务。在此期间,她参与多起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及疑难重症患者诊治工作,如刎颈自杀、车祸外伤等患者,这些工作当时感觉平淡无奇,只是一个医师的日常而已,如今复盘,深感这16年的从医经历对管理工作的巨大影响。作为外系医师在危急重症急救中需要发挥的果敢、镇定的特质,以及在疑难重症诊治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致入微的特质,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心理基础,无论发生多重大的事件,沉着冷静是同事给予车娜的第一评价。同时作为医师素质的“沟通”“共情”能力,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保持初心,聚焦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2016年之后,因工作需要,转到教学岗位,第一份管理工作主要对接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面对新的看似无从下手的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学习是唯一破解之路。对外参加培训,对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实地观摩,在被拒绝之后,锲而不舍,反复尝试沟通,寻找机会,表达意愿,最终获得某大学实地观摩机会,并充分把握机会,向资深秘书学习认证经验,向校方学习准备经验。对内,在面对各种质疑声音的时候,广泛听取专家建议及意见,并及时汇总汇报给领导,便于院部决策。通过2年的历练,最大的体会是做一件工作,不能眼睛只看到这项工作,而是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和对待这项工作,这样才能理解这项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价值和意义”的支撑,才不会迷失在“琐碎”的日常中。从教学转到党务工作以来,更是深刻理解党务工作背后承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坚持保证“初心”,坚定信念朝着目标前进。


温和而坚定,坚持“做好每件事”的工作思维

接手管理工作以来,车娜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踏踏实实好好做,要“做好”每件事,而不是“做过”这件事。在医院申报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作之初,任务并不是给她的,但在院部整体推进过程中,她发现问题,及时温和地指出,在被人质疑时,充分沟通化解,坚持必须“做好这件事”,在申报关键期,曾从早上8:00不吃不喝坐到晚上8:00撰写材料。在三甲复评审期间,车娜负责外科系统的指标,面对强势的外科医师们,能温和处理与其关系,坚定要求其任务指标,评审关键节点中,曾被情绪激动的某外科室的医师们“堵”在办公室审材料直到晚上11:00,但过后仍被其称为“战友”。医学院第十届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她承受了上级下达的巨大压力,整个培训过程中自己体重减轻十斤,但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温柔以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最终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主要培训教师获得各级荣誉,作为组织老师获得的是“内心的满足”。对员工来说,做过一件事情,就会有收获,但车娜认为作为管理工作者,“做好”每件事情更为重要,这是管理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好”的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温和而坚定地走下去,一定会走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