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举办第一届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五大处方促进健康老龄的实操培训暨第七届中德同济双心巴林特学习班
2023-11-01
10月19日至21日,第一届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五大处方促进健康老龄的实操培训暨第七届中德同济双心巴林特学习班如期开班。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近百名学员参加了此次课程,中德两国顶尖的专家为学员们教授了最前沿的老年医学、双心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最实用的心身医学技能。此次培训线上线下同时开展。
开班仪式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梁爱斌教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吕心民、上海市干部保健局副局长杨颖华、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章小清教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脏器康复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孟晓萍教授、我国双心医学创始人胡大一教授先后致辞,对中外专家及全国各地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此次学习班的顺利开办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对学习班的授课理念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并表达了对学员学习并践行双心医学服务理念和模式的的衷心期望。
开学第一天,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教授分享了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潜能,激发了学员强烈的兴趣。
紧接着,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脏器康复委员会执行主任孟晓萍教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大家介绍了老年人的双心问题及解决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双心医学真正的内涵。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党委副书记郑松柏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老年综合评估的概念、计划方案以及目前面临的困难。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文源教授为我们解读了第二版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并回顾了第一版的内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乐民教授讲解了营养处方、肠道菌群以及免疫功能与老年人疾病之间的关系。
之后,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系主任孙毅教授介绍了普罗米修斯细胞治疗疾病的机制以及干细胞测序技术。同济大学医学院秦昭教授讲解了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衰老机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萍教授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讲述了如何制定老年慢病患者营养处方。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张存泰教授仔细介绍了血管衰老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当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庆云教授全面介绍了睡眠疾病谱、睡眠紊乱与免疫稳态破坏的关系,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黎强教授生动有趣地阐述了亚精胺的物理性质、来源、细胞代谢及其作用,提高了学员们对亚精胺的认识。
随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马文林教授详细讲解了老年综合评估的定义、临床路径、大众认知,加深了学员们对老年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李宇航医师分享了一些老年综合评估量表以及操作方法,包括睡眠评估,MMSE简易智力状态评估、TUGT、FRAIL、步行实验、压疮风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使大家更为深入的掌握了老年综合评估的具体实操方法。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邓冰医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成套神经心理测验评估流程。
在诸位讲师进行介绍分享的过程中,学习班现场穿插进行了基于真实案例的多学科协作实操演示(分别从老年医学、心身医学、睡眠医学、药学、护理学角度协作诊治),直观清楚的展示了对于疾病的多方面认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郭起浩教授解读了《前驱期阿尔兹海默症的简易筛查中国专家共识》,如何筛查以及早期识别阿尔兹海默病,学员们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最后由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院长郭琪教授讲述了“老年慢病康复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基于6分钟步行距离运动处方制定”,使大家对老年慢性病康复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天,首先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胡建教授介绍了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并由此提出了禅式心理治疗,并使用心-脑-情-身-轴对焦虑障碍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接着,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赵旭东教授分享了有关焦虑的系统家庭治疗,以移民为例,指出了文化在微观层面上对焦虑障碍的心理病理学有实质性影响,并向学员们普及了DSM-5文化史及文化特点。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联络会诊部Kurt Fritzsche教授详细介绍了焦虑障碍的症状、诊断、分类,让各位学员对焦虑障碍有了更深的了解。
介绍分享过后,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华教授担任组长,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海松担任协作组长,组织学员们进行巴林特小组活动,学员们积极参与和互动。最后,Kurt Fritzsche教授对本次巴林特小组进行了总结反馈。
当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李春波教授分享了“焦虑障碍心跳知觉异常的研究进展”,激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兴趣。
随后,Fritzsche教授现场进行了关于双心患者的访谈,展示了在接诊双心患者时的接诊方式及沟通技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彭娟绘制和介绍了来访者的家谱图,由专家带领反馈小组成员们进行了观察和反馈。
接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K.H.Ladwig教授讲解了“未来的双心医学研究方向”,启发大家做进一步更仔细的研究。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马文林教授提供了一例心衰病人惊恐发作的临床案例作为第二天学习的尾声,在其中对心力衰竭和惊恐发作进行了鉴别,并对心衰病人惊恐发作时的诊治规范及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学员们与马文林教授积极互动,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开学第三天上午,同济大学影像研究所所长王培军教授分享了阿尔兹海默症认知脑网络损害的研究,并对未来AD的研究做出了总结和展望,激起了学员强烈的兴趣。
接着,上海大学医学院分析测试中心董昕主任讲解了氧化固醇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进展的代谢组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该研究通过质谱研究与临床人群相结合,引发了学员们进一步的思考。
最后,Kurt Fritzsche教授分享了焦虑障碍的心理介入-认知行为与精神动力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向我们演示了惊恐发作中的患者的干预示范,通过放松练习、肢体接触以及深呼吸等行为缓解患者的焦虑障碍。Kurt Fritzsche教授还带领学员们进行了生命树意向疗法,学员们体验过后纷纷表示感到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和疗愈。
第三天下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K.H.Ladwig教授分享了“双心医学领域,焦虑的双刃剑”。在相关的讲解之后,K.H.Ladwig教授总结了焦虑作为“建设性担忧能力”有心理警示系统功能,对症状较轻的CVD患者焦虑可能有心理-生理生存增益,失能时,焦虑可能成为使CVD恶化的心理-社会压力,因此介入时需考虑到焦虑带来的正向效果。
随后K.H.Ladwig教授又讲解了心血管疾病患者与伴侣的性生活相关咨询的内容,性咨询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提供建议,除了生理-心理治疗,也可能有药物治疗,咨询时长因人而异,通过讲解学员们也积极的反馈,向教授请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三天的课程不知不觉中就接近了尾声,学员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参加巴林特小组收获满满,学习了如何主导与病人的谈话”“内容充实,从科研到临床涉及全面,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了科研的启发”“开拓了思维,拓宽了对心身医学的维度”“从理论到实操,对双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也指导了日常的工作”“对心身科的问诊有了系统的学习”。
最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马文林教授对此次学习班学习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对授课的老师们表达了感谢,对未来老年心身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展望,并为线下学员授予培训证书。至此,本次以“双心医学”为主题中德同济双心·巴林特学习班正式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