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远离猝死 远离不辞而别——写在心梗救治日前
2023-11-20
为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
“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胸痛是心梗发作的标志性症状,发生突然持续的胸痛,尤其伴大汗甚至濒死感,需要立即拨打120。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可可表示我们常把心肌形容成庄稼地,冠状动脉血管形容成沟渠,当血管堵塞,沟渠断流,庄稼地失去了灌溉,那么就会旱死。人的心肌很娇嫩,耐受缺血的时间很短,所以急性心梗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实现再灌注,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一种凶险且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有多达 600 万人发生心脏停搏,其中存活率不到10%。不同年龄组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存在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疾病也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全球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5%~20%。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近30年来,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在解决心血管病“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1139万,高血压2.45亿。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0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为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相继发布,中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心血管病是长期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其死亡人数占据我国疾病首位。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筛查出心血管病中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干预势在必行。
如非不得已,谁也不想不辞而别。作为医务工作者,如何识别猝死高危人群、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等是要致力解决的问题;作为大众,学习猝死的科普知识,了解猝死的原因,如何预防、自救,至关重要。
我们常说心脏像是房子,水路(冠状动脉)、电路(心脏传导系统)、房型结构(心房心室心肌等),任何部分出了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后果。狭义的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心脏血管的原因造成的。广义的冠状动脉性疾病,包括冠状动脉异常的慢性粥样硬化病变(老百姓口中的“心肌缺血”、“冠心病”);急性活动性病变像斑块破裂、急性血栓(老百姓口中的“急性心肌梗死”)。还有冠脉的各种畸形(如果此前没有做过相应的检查,只能尸检明确了):比如严重的心肌桥、冠脉开口异常等。心脏疾病,还有心肌肥厚(如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很多运动员猝死的原因)、扩张型心肌病(当心脏足够大、心肌收缩能力足够弱时)、炎症或浸润性疾病(如重症心肌炎-老百姓口中“感冒也会死人的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电生理、结构异常的情况(尤其是某些疾病被描写的很诡异-电话惊魂、游泳池猝死、睡梦离世等)都可能造成心源性猝死(SCD)。
SCD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猝死家族史;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负面情绪刺激、肥胖、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所以,我们想要稳稳的幸福,就需要把握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异常情况,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等,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乐观的心态等。心脏健康很重要,爱护心脏不容缓,应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保证睡眠、平衡饮食(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少吃多餐,多食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降低胆固醇、防止肥胖。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但是过度的剧烈运动可能发生运动性的猝死,对心脏是不利的。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器官老化。年轻人不要追求过度刺激,如使用兴奋剂,玩极限项目。老年人早晨活动不要过于激烈,从平卧到坐起,再到站立,都应该“慢半拍”。及时就医: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去就医,避免发生严重后果。还要注意定期体检,发现潜在危险。学习心肺复苏,会使用AED,帮助别人,说不定,下一个获益的就是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