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关注】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捧杀”——代谢性心血管疾病

2023-12-01

       很多人有体检,觉得指标高一点没关系,然而,无视这些(血糖、血脂、血压、尿酸、体重等)高一点,其实,就是一种慢性自杀,殊不知,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捧杀”,让你本可以开挂的人生,从此有了暂停和休止符。

       有些疾病,医生会说它是“无声的杀手”,比如高血压,很多人体检发现血压升高了很多年,没有重视也没有采取措施,第一次就诊可能是神经内科,因为发生了脑出血、偏瘫;可能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去了心内科;还有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可能是出现了恶心呕吐去了消化科,也可能是水肿皮肤瘙痒去了皮肤科,然后实际,已经到了“尿毒症”的终末期;还有更冤的糖尿病,没有感觉,可能一次尽情的吃喝后就昏迷了,去了急诊,因为发生了“酮症酸中毒”,再一看心电图,曾经发生了心梗,而且还是“无痛”的。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代谢危险因素累积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糖脂代谢紊乱是多重代谢紊乱的核心。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为心血管疾病(CVD)。患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罹患CVD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肥胖是高血压、CVD、CKD和2型糖尿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超重(30%-40%)和肥胖(26%-27%)的流行率很高,并且持续增加。肥胖会促进炎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心脏和血管功能受损,并与心脏代谢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同样,代谢性共病在心肾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它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加速疾病进展,并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常见的共病除了2型糖尿病(T2DM)、肥胖/超重、慢性肾脏疾病(CKD),还有慢性肝病。心血管系统、肾脏和肝脏与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肥胖),共同的代谢和功能异常通过重叠的病理生理通路导致这些器官的损伤。尽管如此,这些共病诊断往往被忽视。因此,需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HbA1c)、血脂(LDL-C)等危险因素,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早期干预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比治疗心血管疾病本身更重要。

       近年来,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氨基酸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其他代谢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由于患病主体庞大,常常分散在各个学科。但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复杂和个体差异性巨大,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面临着远超单一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如果用“头疼医头”来形容,或许理解的人多一些。有些患者觉得尽量少吃药,当有些指标回归正常,就开始自行停药。在我们心内科门诊,很多患者因为血压控制良好,就自行停药,或者减量,然后再次出现血压波动和其他并发症。我常和我的病人说,降压是硬道理,但是选择什么样的降压药,你要交给医生,需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做有侧重点的推荐,比如肾功能不全的,有心衰的老年人,和心率快的、舒张压高的年轻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降压药物。再者,有糖尿病的冠心病,在选择降糖药物的时候,也会关注是否能带来心血管获益。

       代谢性心血管病涉及很多学科(心内科、内分泌、肾内科、消化内科、营养、康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西药、饮食、锻炼、情绪管理、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综合管理,在慢性疾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治疗因代谢紊乱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代谢性心血管病需要专业的指导,也需要一站式服务。大多数疾病在经过门诊或住院治疗后,主要由患者自己管理,管理效果不甚理想,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率均在50%以下。所以,医患都需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CVD)的认识,才能够群策群力,重视这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警惕只是多一点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捧杀”,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