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现场】警惕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髋部骨折
2023-12-15
近日,86岁的归女士在家中不慎摔伤致左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无法下地行走,休息后疼痛不能缓解。被120送至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经检查发现其股骨颈骨折,身体状况一般,存在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肾囊肿史等基础疾病。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运动医学科、骨关节外科中心主任程飚接诊后,通过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认为归女士的骨折属于Garden IV型的不稳定股骨颈骨折,综合考虑患者身体情况,建议行左髋关节置换手术。程飚及其团队完善术前检查及相关术前准备后,为归女士进行了左侧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非常成功,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愈合好,术后髋关节疼痛及活动明显改善。归女士对此次就医非常满意,对程飚及其团队精湛的医术高度赞扬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术前影像
术后影像
疾病简介: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创伤性疾病,通常发生在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跌倒是其最主要的原因。髋部骨折治疗不当极易引发老人失能,因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造成老年人行走困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骨折后并发症,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而被冠以“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股骨头呈圆形,骨折后易出现缺血性坏死;股骨颈微向前凸,中部较细,易发生骨折;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处的外上方形成较大的隆起称为大转子,内下方有较小的突起称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骨折后易发生髋内翻。
髋部骨折后多表现为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患肢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疼痛剧烈、抗拒;患肢外旋,卧床时脚尖明显向外倒,患侧肢体短缩、下肢稍微屈曲;局部按压痛,叩击髋部或者足跟的时候可有疼痛加重的感觉,有时候还可见到明显的肿胀和淤青。有时骨折端嵌插或无移位,患者虽疼痛但仍可行走,症状隐匿不明显,需要X线、CT甚至核磁共振检查才能确诊。
临床分型:
髋部骨折的部位和稳定性的判断十分重要。部位包括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股骨颈骨折通常采用Garden分型,Garden I型及Ⅱ型为稳定的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Ⅲ型及IV型为不稳定的、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常采用Evans分型,Evans I、II型属稳定型,其余属不稳定型。
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
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
治疗方法:
根据国家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2年版),老年髋部的骨折要尽早尽快的手术治疗,推荐骨折后48小时内完成手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行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即使对伤前已经无法行走的患者,手术治疗在缓解疼痛和预防卧床并发症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优势。
手术方案根据分型有所不同。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稳定型(无移位或外展嵌插)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目前多采取透视下微创手术,经皮撬拨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使用髓内或髓外固定,手术创伤和风险小,术后可以早期负重,骨折愈合率高;
髋关节置换术图解
对不稳定型(移位)股骨颈骨折,首选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活动量不大、身体条件差、合并症多,髋臼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推荐采用半髋置换,其他患者可选择全髋置换。
术后应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并评估是否存在脑梗等跌倒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再骨折;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尽早进行站立负重和负重行走训练,恢复正常生活。
专家名片
程飚
运动医学科、骨关节外科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一、二上午
特需门诊:周四上午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运动医学科、骨关节外科中心主任。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委,全国骨科关节镜学组委员,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创始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手外科专科委员,上海市运动医学会理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Arthroscopy中文版编委,上海市医疗事故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