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新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医护人员的新年第一天

2024-01-01

       1月1日,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的医生们早早的就来到单位。几十年如一日,对急诊内科的医生来讲,节假日意味着更加忙碌。早交班整整齐齐,每个岗位医生将自己负责区域的重点病人交接清楚,疑难危重病人重点讨论。  

病情突发,医护人员反应迅速

       8:45:急诊病房吴亚丽护士急促地冲进医生办公室,“34床不好了,鼻导管吸氧10L流量下,指末氧只有75%,病人叫不醒!” 34床患者因为“痰多一周”,发病前曾有外院拔牙史,查体发现颌下软组织肿胀明显,结合颈部、胸部CT考虑“颌下软组织炎”。节前曾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MDT讨论,一旦有颌下脓肿,立即行脓肿切开引流术。谁知意外却来的这么快! 患者突然病情恶化,医生和护士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                                 

抢救过程,与死神的赛跑

       8:45:立即面罩吸氧,静推一支激素,加大氧流量!然而患者的氧合并没有上升,准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

       8:50: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内科主任宋艳丽深知这样的病人喉部解剖异常,必定是一个困难插管。“请五官科医生紧急会诊,准备气管切开!”,科室人员即刻有序的行动起来。副主任医师戴国兴电话与家属沟通病情,告知需要立即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并通过微信让家属签署气管切开告知书。由于前期多次充分沟通,家属非常理解病情的变化,答应全力支持配合。主治医师王铭健和住院医师孔德鸿则尝试着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在可视插管镜里,只能看到水肿的喉壁,根本无法看到声门,尝试插管未能完成,面罩吸氧下患者口唇紫绀明显,立即用无菌注射器针头对患者进行环甲膜穿刺。规培医生们也守在患者身边,专注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所有设备运转正常。

       8:53:患者安全转到EICU,主管护师肖军燕和护士潘佳靓立即给予心电血压监测,并准备好抢救用品和气管切开的用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金玲第一时间赶到了EICU。

 

病情突变,医护人员沉着应对

       9:00:“患者心跳没了!”监护仪发出了尖锐的报警声,患者面色紫绀,呼吸停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立即胸外按压,气切不要停止!”宋艳丽沉着冷静指挥着抢救。王铭健持续进行胸外按压,戴国兴和金玲进行气管切开,副主任护师金煜和主管护师陆晶执行着一系列抢救用药……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尽管面对巨大压力,但大家却始终保持着镇定和从容。

抢救成功,所有行动都富有成效

       9:25:患者的状况开始稳定下来,心跳恢复、面色转红润,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病情仍十分危重,但家属感受到了医务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内心充满感激。

       急诊内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几十年如一日,践行“243650”(24小时,365天,0休息)服务理念,为周边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同济急诊人兢兢业业,勇往直前,用坚守筑牢“防护墙”,用执着守住“生命线”,用服务诠释“医患情”,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守护着群众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