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良医 | 说走就走,可不止“头孢配酒”
2024-02-09
大年三十近在眼前,一顿年夜饭和春节期间的走亲访戚是大江南北共有的活动。亲友团聚,常常以酒助兴,但让人遗憾的是,春节期间喝酒出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此前,大家都熟悉了“头孢配酒,说走就走”。前几天某脱口秀演员疑似自杀被救,称“头孢喝酒死不了”。
事发之后,媒体上涌现大量科普文章,告诉你残酷的现实:这位脱口秀朋友侥幸逃过一劫,但不能推翻头孢与酒同服有生命危险的事实。
而且,可以让人“说走就走”的其实不只是头孢类药物,我们身边经常接触到的多种药物,都可以因为配酒带来毒性。
道理简单:药物“助攻”乙醛中毒
要理解为什么头孢配酒有危险,首先需要了解以下一杯酒下肚后在你体内的旅程。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宋丹騑解释说,酒精学名叫做乙醇,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经肝脏进行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生成乙醛,乙醛通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换成乙酸,乙酸再次分解成水合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如果顺利完成,酒精在人体内就完全代谢、排出体外了,在这个过程中,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起着主要作用。
乙醇脱氢酶在人体的含量每个人差不多都是持平的,但是乙醛脱氢酶的含量差别就比较大了,一旦喝酒过多,导致这两种酶不能及时分解,那么会发生醉酒的情况。
到这里我们要记住“乙醛脱氢酶”这个关键词,因为后面的中毒和它息息相关。
如果轻微醉酒,还不至于拿人性命,但如果有某些特殊物质“助攻”,那么酒精就成了杀人利剑。
药师宋丹騑说,俗称的“头孢配酒”,实际上是指酒精在体内遇到头孢类药物后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双硫仑或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抑制肝脏乙醛脱氢酶,阻碍酒精代谢,即使少量饮酒也可引起乙醛中毒的反应,轻者出现软弱、眩晕、嗜睡、幻觉、全身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重者可有呼吸抑制、虚脱、惊厥、心功能失常剧等烈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所以,药物中的这些物质实际上等于让酒精在体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代谢酶被抑制,让人迅速乙醛中毒。
不止头孢:这些常见药物也不能与酒同服
“头孢配酒”已经够吓人了,更加吓人的是,让人“说走就走”的药物不止头孢。
药师宋丹騑介绍,很多药物都不能与酒同时期服用,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头孢类药物,其中以头孢哌酮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较多,且相对比较敏感;第二,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第三,其他抗菌类,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等。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我们常常使用到的药物都不能用药后饮酒。
比如感冒药(大多含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镇静催眠药(地西泮、氯硝西泮、巴比妥类等)、降压药物(利血平、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降糖药物(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这些药物用药后若饮酒,可能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嗜睡、精神恍惚、昏迷、低血糖反应、惊厥、休克及死亡等。
看了药师的专业建议后小编认为,如果你正在生病服药治疗期间,也别去记那么多的化学名词了,谨记“饮酒不用药、用药不饮酒”的原则,等病好了太太平平再享受生活也不迟。
转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