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现场】躺在床上也会出现“横纹肌溶解”?
2024-02-21
近日,一位246斤的年轻男性因“基底节脑出血”被120紧急送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完善各项检查后,急诊行“基底节血肿清除术”,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监护治疗。术后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呼吸机辅助呼吸、止血,降血压、 脱水降颅压等各项治疗。术后患者一直高热,予冰毯物理降温,同时根据患者肺部 CT 及痰液药敏,调整抗生素治疗。
患者糖尿病史5年,平时口服二甲双胍降糖,但血糖控制不佳。术后患者血糖一直较高,给予q2h监测血糖并使用胰岛素微泵调控。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尿量减少,酱油色。急查尿常规,尿红细胞计数31/HP。床位医生组长王刚及其组员高度怀疑患者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立即急查“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几项指标结果均高出正常值十多倍,肌酐、尿素指标也明显升高,急性肾功能损害已经出现。
诊断明确后,为了既能进行“水化”治疗,补充大量生理盐水和电解质,碱化尿液,加快肌红蛋白的排泄,减少肾功能的损害,又能保证颅内压稳定,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王刚决定立即为患者进行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方案确定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加紧准备。半小时后,血透机在病人床边转了起来。治疗期间,王刚及其组员根据患者的检验指标及出入量的变化精准调控诊疗方案,护理组为该病人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等。经过一周多的连续治疗,患者的“肌红蛋白”“肌酸激酶”指标有所下降,其他各项指标均向好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 RML)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细胞损伤,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各种电解质等释放入血,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急性肾衰竭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有很多,在神经科较常见的有颅脑原发病后高热、肌肉长时间强直阵挛、频发的躁动及长时间卧床受压引起的。还可见于创伤(最常见)、药物(多见于他汀类药物等)、电解质紊乱(低钾、低磷等)以及饮酒、感染、过量的运动等。
横纹肌溶解症在神经科发病率较低,合并脑出血等急危重症时更易被忽视,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连续性的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横纹肌溶解的治疗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是保护肾脏功能、减少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致死率的关键。但肌酸激酶或肌红蛋白的高低并不能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依据,而应依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高钾血症、高钙血症、无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