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关注】骨科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2024-03-04

       临床医学中,骨科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在正规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对于提高患者的恢复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骨科手术如何快速恢复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使患者从心理上、身体上及社会上实现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运动医学科、骨关节外科中心主治医师张锦程提醒,在骨科术后快速恢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骨科术后康复的种类

       众所周知,骨科手术的创伤大,切口长,术后康复时间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多数要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影响恢复效果。在骨科术后康复医学中,要针对骨关节康复、神经康复、心肺康复、慢性病痛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确保患者尽快改善或恢复躯体功能,使其尽快重返社会,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骨科术后要针对四肢、脊柱等运动性手术部位进行系统性康复,通过术后配套康复治疗手段、相应药物治疗手段等,加强患者术后康复能力,恢复运动功能。

 

骨科术后快速康复方法

       实施骨科术后快速康复方法要根据病情的状况进行,以便顺利提高骨科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水平。

(1)根据病情制动与活动

       骨科术后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病情进行制动或活动,提高快速康复效率。比如,骨折手术后不要过早地进行活动,不要对患处进行负重,避免造成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影响康复。同时,重要关节手术后要尽早进行活动。比如,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通过适当的活动,可减轻骨组织粘连以及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骨科术后的康复治疗工作中,适当的制动与活动,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在遵循医嘱的前提下,科学健康地进行骨科术后康复,促进预期目标的达成,帮助患者早日完成康复治疗,恢复骨功能作用。

(2)冷敷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

       冷敷治疗是骨科术后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以减轻创伤疼痛和术后肿胀的临床问题。在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过程中,通过冷敷进行毛细血管收缩,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比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扭伤、闭合骨折等,都可以在受伤后或手术后48-72小时内进行冷敷治疗,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术后康复治疗。

(3)热敷加速血流,带走肿胀,促进恢复

       骨科术后要对局部进行升温处理,以促进血液流动,使肿胀部位逐步消失,促进术后恢复。在热敷过程中,可以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达到放松状态,缓解局部疲劳感和不适感。热敷大多数应用在肌骨康复亚急性期阶段,一般在骨折手术后一周左右可以开始局部热敷,促进肿胀的吸收消散。但要注意并发症,在热敷治疗过程中要确认温度,做好局部调节和管理工作,对于肢体不敏感或异常的患者要及时进行热敷控温处理。

(4)肢体加压减少渗出,预防水肿形成

       骨科术后可以运用肢体加压治疗法。一方面,可以减少体液渗出,预防水肿形成,另一方面,加压的治疗过程促进组织液回流,加速局部消肿和吸收。通过临床治疗数据显示,加压冰敷的治疗效果比不加压冰敷的治疗效果要好。加压治疗在骨科术后康复急性及恢复期被广泛应用,对于肢体活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使肢体肿胀得到有效消除。同时,在肢体加压治疗过程中,会存在肢体起水泡、紧绷感和束缚感等不适,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压康复治疗和训练。


       在临床康复治疗实践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针对四肢骨骼术后治疗效果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术后患处部位消肿、止痛,减少其不适症状,促进骨骼恢复,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