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病案现场】糖网终生伴,控糖仅其一

2024-07-08

       随着时代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久坐的习惯和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得糖尿病发病率大幅提升,19世纪初期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仅为3.8%, 而21世纪,中国成年人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是名副其实的“富贵病”和慢性病。得了糖尿病后,患者晚期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就包括我国第三大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病例来认识一下糖网病及最新进展吧!

       丁女士五十多岁了,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渐渐地右眼看不清东西,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检查后,右眼视力降到0.1,被确诊为糖网病增殖期,眼底可见大片黄白色新生血管增殖膜。眼科主任毕燕龙教授细致检查后,为丁女士施行了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术后恢复良好,视力达到0.5。出院后,丁女士就将医生定期随访和打针的嘱咐忘到脑后。术后数月,右眼突然再次发生眼底出血,视力急剧下降,丁女士紧忙又来医院复诊。毕燕龙再次为她紧急施行了“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填充”,术中可以见到玻璃体内弥漫血细胞、后极网膜多处新生血管芽、视盘新生血管芽。手术顺利,毕燕龙团队再次保住了丁女士的视力。术后医生再次对丁女士进行了严肃教育:千万要记得定期随访,定期抗VEGF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血糖!丁女士也从这次“血”的教训中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糖网病是什么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并发症,具有致盲风险,现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DR发病率已达30%-40%。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患者眼底视网膜会出现一些轻微改变,如微血管瘤、出血和渗出,但此时没有新生血管生长,患者往往无自觉症状,矫正视力也通常能够维持在1.0,这时需要通过详细的散瞳眼底检查或进行眼底照相才能发现。

       然而一旦没有及时诊断和控制糖网病,它将进一步发展,视网膜上会逐渐生长出新生血管、增殖膜等,这些新生血管比正常的血管脆弱得多,很容易破裂出血,造成玻璃体腔内的积血;增殖膜会机化导致视网膜脱离从而影响视力。


导致糖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1、  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病程长

高血糖是DR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高血糖可引发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损伤,继而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导致糖网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患糖网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2、  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和脂类代谢异常在糖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推荐清淡饮食,尽量减少摄入甜食、肉类与动物内脏。

3、  合并妊娠

妊娠可使先前已存在的眼部疾病加剧,研究发现,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可表现出更多与微血管并发症相关联的潜在改变,包括炎症标记物及内皮功能障碍标记物的升高。

4、长期吸烟史

吸烟可以增加DR的发病率, 其主要机制可能是由于烟草中所含的某些血管活性物质使得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 加重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5、基因水平异常

临床上,我们还观察到了一批血糖控制良好(HbA1c持续小于7%) ,但仍存在高风险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糖尿病患者 (Glucose-well-controlled diabetic patients, GW-DR),然而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新近发表的文献指出GW-DR患者血清中乙醇胺水平较血糖控制良好非DR糖尿病患者明显降低,可能是该类患者早期诊断、筛查的潜在标志物。也有研究报道指出代谢通路中的部分基因(如:ADCY5、ADCY7、AK5、ENPP3、GUCY1B1、NUDT5、PDE3A、PDE3B等)变异,也会加剧DR的发生发展。

 

发现得了糖网病后怎么办呢?

针对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和控制发生糖网病发展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在所有糖尿病并发症中都适用,血糖控制是根本!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需要定期随访双眼眼底,并根据眼底状态及时调整眼部治疗策略。一旦进展到中、重度糖网病时,就需要临床干预了。

临床干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1、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血,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  玻璃体切除手术

如果新生血管出血造成浓密的玻璃体积血,或者新生血管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脱离,要先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让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再进行激光光凝治疗。

3、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疗法

视网膜缺血会使得视网膜细胞产生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视网膜生长新生血管,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就可以起到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