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病案现场】游走的滤器——多学科联手,取出心腔内异物

2024-09-13

       近日,一位37岁男子因胸痛在当地医院抢救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并行血液透析治疗,为进一步治疗,转至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

       接到病人后,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首先评估患者整体病情及各脏器功能,完善胸部CT检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张磊发现患者心腔内见高密度异物影(图1),心脏超声见左室壁节段性收缩活动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只有37%(正常值>55%),右心房右心室内异常回声(图2),轻中度三尖瓣反流;请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发东、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徐霁充会诊,陈发东判断说:“应该是滤器!”

640.png

640.png

       医师们反复追问患者家属病情,原来病人在外院做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期间出现静脉血栓,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影像学明确下腔静脉没有看到滤器,心腔内反而见到高密度异物影,下腔静脉滤器移位到了心腔;下腔静脉滤器进入心腔,引起三尖瓣瓣膜关闭不全,无疑使得心梗后病人的心脏功能雪上加霜,并且下腔静脉移位至右心,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只有散在的病例报道,但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包括心腔粘连、心脏破裂、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等,将患者至于危险之地;要想方设法把这个滤器取出。

       该患者意识障碍,贫血,心脏、肝脏、肾脏均出现功能损害,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外科手术取出风险巨大。陈发东提出可以经皮介入取出滤器,医师们向患者家属明确了滤器的品牌型号,完善术前准备。   

      在心导管室由陈发东行“心腔内异物取出术”,术中透视发现下腔静脉滤器移位至三尖瓣口部(图3),先由股静脉穿刺置管送入圈套器,反复尝试圈套住滤器挂钩端固定,尝试牵拉出失败,后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再由上腔静脉送入另外一个圈套器,先尝试圈套滤器钢梁,上下联动移动滤器失败,后两个圈套器均套住滤器挂钩端,上下联动,使滤器成功进入下腔静脉,后送入14F大鞘成功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图4-图6),拔鞘止血;术中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患者平稳返回重症医学科。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症或者抗凝治疗失败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地预防致死性肺栓塞,是一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案。下腔静脉滤器移位是指滤器偏离正常位置>2cm,逆行移位或轻度顺行移位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重度向心性移位可导致严重后果,一旦滤器移位至右心或肺动脉,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心包填塞、动脉夹层甚至心脏骤停等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发现下腔静脉滤器移位至心脏,无论经何种途径(经皮腔内途径或外科途径等),应立即取出滤器。

       本例患者体现了同济医院多学科紧密合作,技术精湛,解决临床棘手难题,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科普小知识

什么是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通常也被称为“滤网”,类似于我们家庭厨房的过滤网,过滤厨余垃圾,防止下水道堵塞;在我们身体内,下肢静脉血液是要回流(下肢深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在肺内进行氧合(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氧合后的血液经过心脏再泵向全身供氧;下腔静脉滤器是为了过滤下肢的静脉血栓,血流可以通过,血栓被这个小滤网拦下,肺动脉就不会被堵塞了,可以预防死亡;所以小小的金属网也是我们生命的保护伞。

640.jpg

常见的几款下腔静脉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有哪些?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经济舱综合症”最早出现于1998年4月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由于飞机经济舱空间狭窄拥挤,长时间乘坐无法活动小腿而造成小腿血栓形成,一旦双腿再度活动,可导致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转移到心脏或肺部,造成猝死;因病症特殊,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经济舱综合症”;“经济舱综合症”实际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动脉栓塞。任何久坐不活动下肢的情况——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日常生活中长时间打麻将、使用电脑、玩游戏都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连续3个小时以上的久坐会大大增加患血栓的风险。

       此外,髋部、腿部骨折的病人,严重创伤、脊柱损伤的病人也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癌症患者、产褥期、口服避孕药、妊娠、肥胖、高龄等也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呢?

       答案就是动起来!

       不要一直坐着不动,每隔半个小时站起来走动走动,去洗手间或者去茶水间接水也是活动下肢的过程,同时保持足够的饮水量也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如果实在不能站起来活动也要坐着活动下肢,可以在座位上屈伸膝关节或者踝关节。如果有血栓病史或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建议找医生咨询,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