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喜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多人获评同济大学医学院2024年度“同医最美人物”

2024-09-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执行同济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各项发展任务,进一步弘扬教师的高尚师德,营造尊医重教的浓厚氛围,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展了2024年度“同医最美人物”评选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典型。在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第四十个教师节之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慧民、张箴波、饶志涛、唐俊军分别荣获“最美管理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最美管理工作者

吴慧民

640.jpg

       吴慧民,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务处处长。1998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一直于附属同济医院工作至今。专业上,他是一名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有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口碑。2011年起,他进入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挂职,并先后担任了多个医院行政管理岗位,在各个岗位上,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履职能力和不惧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工作态度,多项工作均达到良好目标,获得院领导和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


多个岗位履职,锐意进取

       2011年吴慧民在医院总务处挂职处长助理,一年后被任命为总务处长。当时医院后勤有较多后勤职工退休后返聘,存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虽然返聘职工关系复杂,吴慧民仍力倡改革,推进医院后勤社会化。通过努力,解决了存在多年的后勤员工退休返聘现象,也使医院在能源管理、后勤运行安全以及减员增效、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2018年,吴慧民改任综合经营处处长,主要负责对医院下属两个产业公司的管理。一方面坚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对医院产业的方针政策,制定产业目标,加强考核,产业上缴医院的收益连年大幅增加。同时,坚决执行上级部门规定,规范门面房租赁,推进经营性药房关停等事项。

       2021年9月,吴慧民被任命为医院大华门诊部主任(兼)。大华门诊部因疫情等因素影响,业务量下降明显,原有的运行模式难以持续。吴慧民按照院领导的指示,坚决推行大华门诊部一体化、同质化改革。由医院本部各科室接管大华门诊部的现有科室,并增加原有的开设门诊种类,由本部科室安排固定人员到大华门诊部出诊,提升诊疗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多方争取资源,完成大华门诊部的检验升级,配置CT机,大大提升了大华门诊部硬件条件,既提升就医便利,也为医疗安全提供保障。

2022年春,上海新冠疫情形势紧急,吴慧民主动报名参加方舱医疗队,先后转战上海市世博方舱、普陀区新曹杨方舱以及上海市天华路方舱。在方舱期间,与方舱队员共同奋战,克服物品短缺、情况多变,以及多次转场等困难,出色完成方舱保障任务。


转战医务管理,促进医院业务提质增量

       2023年2月,医院对中层干部进行轮岗调整,吴慧民同志担任医院的医务处处长。此时,新冠疫情的高峰刚刚过去,医院正面临着从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工作,复工复产,提升医疗业务是首要任务。按照院领导的指示,吴慧民带领医务处制定了2023年度业务目标,并分解到各个临床科室。

       在指标制定过程中,除了参考各科室既往的工作量,还开创性地按照科室床位数作为主要依据,充分体现床位是重要医疗资源。在业务指标下达后与科室积极沟通,分析问题,逐项解决困难。同时,加大考核力度,提升科室对业务完成情况的重视度。经过努力,全院的业务量明显上升,从3、4月份仅有少数科室达标,到年底绝大多数科室均能完成业务目标。在提升业务规模的同时,吴慧民还带领医务处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病历质量、合理用药、手术安全、VTE防治等多个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细化了考核方案。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公示、考试、培训以及专题讲座等,促进医务人员提升医疗质量自觉性。

      经过努力,医院2023年业务增长比例在全市市级综合医院居于前列,与2021年相比,出院人次上升24.72%,平均住院天数下降7.07%,住院手术人数(手术+介入)增长27.55%,全院手术占比增长0.7百分点;四级手术率占比2.16个百分点,微创手术占比4.56个百分点。医疗质量方面,CMI、药占比、抗菌素DDDs、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他的带领下,医务处获2023年度附属同济医院先进示范集体称号,其本人也被评为2023年度优秀中层干部。


不辍临床,提升医疗技术

       在完成行政管理的同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吴慧民同志还不断提升临床业务能力。在致力于甲状腺外科的过程中,他引导支持建立了甲状腺穿刺活检相关流程和操作规程;积极学习新技术,在院内率先开展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技术。还与同事一起探索开展了腔镜甲状腺手术,补齐科室技术短板。

       综上所述,吴慧民同志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也是优秀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他在多个岗位均能认真履职,克服多种困难,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能坚守原则,勇于面对挑战,但又不教条、不懈怠,也不盲目冒进,有开拓创新精神。与同事关系融洽,团队合作高效,在工作中经常受到广泛的支持和好评。


最美科技工作者
张箴波

640.jpg

       “生命是宝贵的,健康是幸福的基石。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将继续努力,用科技之光照亮生命之花,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幸福。”——张箴波


潜心钻研,攻克妇科肿瘤治疗难题

       张箴波教授长期致力于辅助生殖技术以及妇科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以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紧密结合,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福音。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方法往往会造成患者生育能力的丧失。张箴波教授敏锐地洞察到这一问题,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突破传统治疗模式,开创了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策略。

1、新辅助化疗,保留生育功能

       针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张箴波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并结合手术治疗,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该方法不仅有效控制了肿瘤的生长,还为患者保留了做母亲的权利,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

2、诱导分化疗法,“捧杀”肿瘤细胞

       张箴波教授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原创性地提出应用辅助生殖体外培养形成的胚胎微环境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采取诱导分化而非传统的封堵和杀伤的治疗方式,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捧杀”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开创新的治疗方式。


勇攀高峰,引领辅助生殖技术发展

       除了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张箴波教授还积极投身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

1、攻克辅助生殖技术难题,圆梦无数家庭

       张箴波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和改进辅助生殖技术,攻克了罕见精子症和无精症IVF助孕难的技术瓶颈,解决了“男”题,为无数不孕不育患者实现了“爸”业。

       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卵子质量下降的机制,开发新型的卵子激活技术,显著提高了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质量。面对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难题,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分子机制,有效提高了胚胎的存活率和着床率。

2、探索新的辅助生殖技术,开拓未来方向

       张箴波教授始终关注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张箴波教授团队积极研究精子冷冻技术,为男性保留生育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未来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团队关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遗传疾病患者带来希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医者仁心,传递温暖与希望

       张箴波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医务工作者。他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用精湛的技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带来希望和幸福。

       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学习,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保持着医者仁心,乐于奉献,无私付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他还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张箴波教授用科技之光照亮生命之花,用医者仁心传递温暖与希望。他将继续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美医务工作者
饶志涛

640.jpg

       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常常能看到一位忙碌而又专注的身影,他就是被患者和同事们誉为“最值得信赖”的骨科医生饶志涛。他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留校至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智慧和爱心,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着一名优秀党员医生的非凡党性和责任担当。


信念坚定,处处闪耀党性光辉

       饶志涛同志坚守政治信仰,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他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将党的理论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他踊跃参与支部组织的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感悟,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医院里,他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坚定。无论是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还是其他工作中的紧急情况,他都主动请缨,投身到一线工作中,为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医术精湛,工作力求精益求精

       在工作中,饶志涛同志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奋斗者。无论是面对复杂的业务难题还是紧急的工作任务,他总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他在医院内率先开展如同期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前入路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矫形手术以及复杂肩膝关节运动损伤修复重建等新技术,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位102岁的老寿星髋部骨折,连大小便都痛苦不堪,患者卧床不起逐渐引起褥疮、肺炎,生命极其危险,家属疲惫不堪,多家医院以高龄手术风险大拒绝收入院,后慕名找到饶志涛医生,他怀揣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勇担责任,经过周密高效的计划,成功实施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第一天患者便能下床站立,逐渐慢慢行走,老寿星开心不已,家属也甚是满意。正是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与高超的医疗技术,饶志涛成功挽救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使他们重返正常工作和生活。


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骨科关节外科的负责人,饶志涛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他对待每一项任务都极其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敢于担当。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高度注重骨科关节外科团队协作与学科建设,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大家分享,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不断增强,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勇于创新,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饶志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对于疑难复杂临床状况,他从不轻言放弃,凭借着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钻研探索,寻找最佳方案。他联合骨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关节损伤修复及结构重建后关节稳定性的在体生物力学研究,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资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写入专科英文专著,并受邀参与专家共识编写,有力推动了骨科领域的发展,力求为患者提供最先进、最有效的医疗服务。


教学相长,言传身教深入浅出

       饶志涛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者。热衷医学教育事业,作为骨科学教学主任,活跃于临床教学前线。他坚持“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细节,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他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参与多项教学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教学相长,他也曾获得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十佳教育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饶志涛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医务工作者”的内涵,他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美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唐俊军

640.jpg

       2000年6月,唐俊军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同年 7月,加入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一线工作一晃已经20余年了,他已从年轻医生成长为资深医师,同时也一直深耕于教学之中,他始终把“携手筑梦放射,师生心影合一”作为自己一直努力的准则,用对医学及医学教育深深的热爱感染带教的每位学生,让他们从初识影像世界的陌生,到关注多彩影像的魅力。


恪守医德、行为世范

       在思想上,唐俊军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自信,热爱教育事业、热心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他始终恪守医德医风,规范诊疗行为。在临床上,他一直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 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影像报告高质量,精准的诊断及细致的工作风格也多次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及好评,真正做到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严格的自律和高尚的师德也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榜样,他说“既为老师,就应教书育人、行为世范”。


潜心钻研、格物致知

       在医疗工作中,唐俊军治学严谨、精于业务。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原则,通过查资料、做笔记;听讲座、看视频;勤讨教、多总结等方式,促进了业务技能的提高。随着疾病诊疗技术及理念的不断发展,精准影像成了排头兵,多学科诊疗(MDT)的模式日渐火热,唐俊军作为MDT团队中影像方面的主力军,定期参与呼吸系统疾病、胃肠肿瘤、肝脏疾病等多个MDT活动,实现“一站式、全方位、最优化”的诊疗服务理念。

       记得曾经有一位肺部病变的患者,由于外院的报告诊断肺大泡,来同济医院复查后,唐俊军没有轻易附和以往诊断,而是仔细比对既往检查,准确做出了囊腔型肺癌的诊断,同时联系患者立即就医,让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后续手术也证实了诊断。


精耕教学、促学育才

       目前,唐俊军主要负责各类影像报告的审核工作,月均审核几千份,他常常在优质高效地完成报告审核的同时,也在深耕和发掘各类教学素材,从中汲取最优质、最具特征性的病例,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总结病例中关键影像学特征,让学生轻松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后续还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影像病例库,以便学员达到全方位的学习和提高;同时在日常带教中及时纠正报告中术语的不规范和诊断的不准确等,并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

       面对多元文化和教育的国际化,面对学生日趋复杂的思想和多样的心理,仅靠老师的无私付出,仅靠对学生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钻研教学思路,研究学情,提高业务,是唐俊军从教以来不懈的追求。首先他突破传统教学的常规,突出影像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图像记忆的优势,让图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转化、整理等,让看似毫无头绪的影像阅片变得更简单有效;其次在教学中运用幽默的语言和真实案例,大大增加了课堂氛围和师生互动频率。他还积极参与多个教学课题研究,同时以通讯作者发表教学论文1篇,在科研上也努力上进,近年来发表4篇SCI文章及多篇中文文章。另外他参与的一项研究方法也已获得了国家专利。

       唐俊军重教爱教,担任医学影像科教学秘书多年,作为平台科室,一直负责医院本科、专业型硕士、住院医师实践教学工作,是《医学影像学》课程的骨干教师,2023 年起担任放射科住培专业基地教学主任。多年来作为院级各层次医学影像培训模块的负责人和主讲人,指导医院各专业基地学员100%通过执医技能考和结业考影像诊断考核,同时为院级医学生技能大赛培训教师。在长期的规培管理中逐渐摸索了一套教学及管理的心得和亮点,如多层次的读片、多样化的培养等。有了高质量的学习和管理把控,自2010年以来十余年放射科规培基地始终保持100%出站考核通过率,执业医师首次考核通过率也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心影相随、潜心育人

       在临床的带教中,唐俊军擅于用简单的实例传递普爱的爱伤观念,正所谓“医者仁心,用命拯救;医者仁道,用情治愈”。对学生的关爱完全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像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来设备及知识更新迅速,二来大量的学习需要面对黑白单调的无声世界,另外在临床中医患交流较少,也造成医学生的价值体验感相对弱些,难以体会自身进阶式的学习成果,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甚至厌学的情况,对于这些学员他创新性地引入有针对性的病例,让他们既了解自身的不足,又走出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怪圈,运用临床思维去分析困惑的缘由,如基础的薄弱、缺乏主动思考等等,帮助他们建立“我也可以、我来试试”的积极心态和解决困难的信心。

       记得有一位多门考试未通过的学员,面对最后的机会,他的担心和懊悔情绪反复上涌影响了正常学习和休息,唐俊军通过一次次的情绪疏导和排解,并组织同学密切关注他的日常状态,及时的互帮互爱帮助他重新找回状态,完美通过考核。

       唐俊军在教学上的不断努力和付出也收获了一些荣誉,个人多次获得院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教育管理者、十佳教师称号,曾获上海市优秀带教老师称号。2023年被评为同济医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及“十佳医师”。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正所谓“江河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唐俊军始终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上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他深知所获得的每一个荣誉,都是老师和同学、同事及患者对他的认可与鼓励,成绩只属于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一定会秉承着对医学教育的那份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自己的职责,未来才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