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关注】有关脊髓!一起来揭秘急性脊髓炎的真相→

2024-10-16

       急性脊髓炎作为脊髓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以其发病迅速、症状严重而著称。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遭遇双下肢无力、感觉功能异常,甚至伴随呼吸困难、尿失禁或尿潴留等严重症状。若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可能面临长期的后遗症,甚至威胁生命。因此,迅速识别症状并尽早寻求医疗帮助至关重要。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中心主任汪锡金与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王尔鸿深入解析了急性脊髓炎的典型症状及解答常见疑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脊髓:人体信息的“烽火台”

       脊髓,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1-45厘米。其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它不仅是大脑与身体沟通的“桥梁”,还负责调控多种身体功能,比如运动、感觉传递和自主神经活动。就像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脊髓能快速、精准地传达大脑的指令,让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有效应对外界环境。


急性脊髓炎——脊髓的“紧急警报”

       急性脊髓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发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急性脊髓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常见,大部分病例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免疫反应,即机体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视为外来物并进行攻击,或是由病毒(如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后诱发的免疫反应。

       疾病发生时,病原体侵入脊髓,破坏其正常结构,导致神经信号的传递受阻,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一过程类似于一个紧急警报系统,像烽火台在敌人来袭时发出紧急警报一样,当脊髓受到攻击时,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症状来警示我们其正在遭受损害。


症状识别:急性脊髓炎的“警报”信号

       当脊髓遭受急性脊髓炎的侵袭时,它会发出哪些“警报”信号呢?急性脊髓炎患者发病前1~2周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或有疫苗接种史。此外,外伤、劳累及受凉等因素也被视为该病的常见诱因。此病起病急骤,初始症状多为双下肢的无力、麻木及刺痛感,并伴有病损相应部位的背痛及胸部束带感,通常在2~3天内迅速进展至高峰。根据病情轻重,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及感觉减退,严重者甚至达到全身瘫痪的状态。常见的症状包括:

(1)背部疼痛:此为急性脊髓炎的标志性症状之一,以胸椎(T3-5节段)受累最为常见,疼痛性质多为剧烈且活动时加剧,具有针扎样痛感。

(2)肢体无力:脊髓受损后,患者可出现肢体无力,导致行走、抓握等动作困难,甚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进展迅速。早期为脊髓休克期,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病变部位多为双侧,一般持续2~4周进入恢复期。此期长短取决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和有无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若无并发症,3~4周进入恢复期,表现为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出现,肌力常自远端开始恢复,感觉障碍平面逐渐下降。

(3)感觉异常:急性脊髓炎患者脊髓病变部位以下所有感觉消失,感觉缺失平面上缘可有束带感,损害平面以下也可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汗或少汗、皮肤营养障碍等。最终呈现肢体麻木、刺痛、触觉减退等症状。而随着恢复,感觉缺失平面逐渐下移。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受损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膀胱和肠道功能等,导致无法控制排尿和排便。急性期多有尿潴留或便秘,脊髓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尿失禁。此外,急性脊髓炎还可能伴随发热、呼吸困难(特别是当病变部位较高,累及呼吸肌时)等症状。当自己有上述症状时,应警惕急性脊髓炎的可能性,及时就医,通过临床手段包括脑脊液检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脊髓MRI 等检查进行确诊。


怎么面对急性脊髓炎的“警报”,急性脊髓炎能根治吗?

       急性脊髓炎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如果早点发现,没有严重并发症,并且治疗得当,有些患者可以完全治好。但也有很多人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比如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所以,一旦发现急性脊髓炎的“警报”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主要用药物来减轻病情和控制免疫反应,比如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同时,还要防治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患者也应积极行康复训练,多锻炼肢体,帮助肌肉恢复力量。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也很重要。患者病情稳定后,常需较长时间来恢复,所以管理好后遗症很关键。每个人的恢复程度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后半生都离不开轮椅。因此,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最好的康复效果。


急性脊髓炎康复过程出现的“酸麻胀痛”,是好转的征兆吗?

       不一定,在急性脊髓炎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多种感觉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源于炎症的缓解、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可能是神经受损后的异常放电或敏感性改变。因此,要准确判断脊髓炎是否正在恢复,不能靠患者主观臆断,要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变化以及辅助检查综合评估病情。


普通人如何预防急性脊髓炎的“烽火台”告急?

       急性脊髓炎由于病因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主要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防止机体感染两方面进行有效预防: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和细菌的风险。保持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减少病原体的接触和传播。在流感季节或病原体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降低患病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脊髓炎的发生风险。


       脊髓作为人体内部的重要“烽火台”,承担着传递信息、调节身体功能的重要任务。当急性脊髓炎来袭时,它会发出“警报”信号,提醒我们及时采取行动。尽管其病因复杂且多变,但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精准的医疗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疾病风险降至最低,并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康复机会。一旦察觉到相关症状,如突然出现的下肢发麻、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应立即就医,向医生详尽描述症状,以便他们迅速而准确地做出诊断。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公众教育,提升社会对急性脊髓炎的认知度,鼓励人们关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状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预防、早期发现与积极治疗的良好氛围。